中国城乡环卫网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郑贞良:心地纯洁物自净 垃圾场上写春秋

飞机呼啸而过、礼炮响彻云霄、红旗迎风飘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福州市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生产科副科长郑贞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了做好垃圾处理工作、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几十年来,郑贞良不避脏臭劳累、坚守工作岗位,用行动诠释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的承诺……

在垃圾卫生填埋场与“臭”为伍,一天两次看见星星

“我是垃圾卫生填埋场重型特种机械铲车的首位驾驶员,我驾驶车辆铲起了运进场区的第一车垃圾推进填埋坑。”说起20多年前工作时的场景,郑贞良还历历在目、面露自豪之色。

上世纪90年代,福州城市规模快速扩大、人口迅速增长,垃圾产生量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为了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问题,福州第一座垃圾卫生填埋设施在红庙岭区域加紧建设。

1995年,红庙岭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建成投入使用,通过招工,郑贞良成为该场工人。“那年我25岁,之所以能成为场重型特种机械车辆驾驶员,得益于我以前学过推土机操作。”

从红庙岭当地农民变为令人羡慕的事业单位职工,一度让郑贞良自豪。可是,一段时间后,恶劣的工作环境让他打起了“退堂鼓”。

填埋场建成使用后,需要填埋的生活垃圾从最初每天几百吨,逐渐增加到几千吨。“为了完成工作,我常是凌晨三四点就上班,天上的星星还未隐退,一直干到夜里八九点,满天星斗又现夜空。一天我能看到两次星星。”

驾驶着铲车,在堆积如山的垃圾旁,来来回回将垃圾铲起、填埋、压实……日日与垃圾山为伍,郑贞良形容自己“臭到了毛孔”。

铲车工作时,宽厚的履带常被垃圾塞满无法前行,人用铁耙费力耙,才能将履带上的垃圾清理下来。“坐在驾驶室内还没觉得那么臭,但近距离靠近发酵后的垃圾,即使戴着厚厚的口罩,那股浓烈的臭味还是扑鼻而来,我拿着铁耙才耙了几下,就被熏得当场吐了。”

垃圾臭味如影随形,甚至影响到郑贞良的日常生活。“有一次手机欠费了,下班后换下工作服,就赶去缴费。走进营业厅后,柜台内外的人疑惑怎么有一股臭味,只有我知道是自己身上的臭味,瞬间就脸红了。”郑贞良的妻子高秀琼说:“不夸张地说,他换下来的衣服,要用肥皂水浸泡上个把小时才能去掉臭味。所以他下班后一般很少出门,怕熏着大家。”

刚进入垃圾卫生填埋场工作的那段时间,郑贞良很后悔当时的选择。无数次坐在铲车驾驶室里,看着眼前一座座近两米高的垃圾山,想着同事的关心、亲友的支持以及工作的意义,他渐渐明白了:“垃圾处理工作总得有人来做,每个工作都有特殊价值,我守护的是全市百姓的洁净生活环境,守护的是这座古城的洁美容颜,干这个工作‘值’,守这个岗位‘行’,我要干出个样儿来。”

在垃圾综合处理场坚守岗位,当好“清污战士”

刻苦学习推土机、装载机等专业知识及垃圾填埋相关技术规范,虚心向老师傅请教技术,郑贞良很快就掌握机械操作,并考取专业资格证书,成为操作重型特种机械清理垃圾的行家里手,原先难以忍受的工作环境也变得习以为常。

2007年,红庙岭区域建起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后来二期也相继建成,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垃圾综合处理场。但因垃圾处理需求快速增长,垃圾焚烧厂处理垃圾能力有待逐步提升,大量垃圾还是需要填埋处理。

夏季烈日炎炎,冬季北风刺骨,现场臭气冲天……郑贞良始终坚守在最脏、最苦、最累、最忙的垃圾处理一线,未有一天离开“战场”。

长期以来,每年的除夕郑贞良都在垃圾场上度过。“有一年的大年三十,女儿生病发烧,哭着闹着要我留下陪她。除夕生活垃圾量都会激增,又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是垃圾场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日子,我没有办法答应女儿,只能趁她不备,悄悄离开直奔单位……”郑贞良坦言,工作这么多年,他最愧疚的就是家人。高秀琼说:“结婚那几天,他与工友换班工作。我生孩子那天,他仍然在工作。这么多年,他没误过一天工。”

郑贞良的坚持也影响了他身边的人。“垃圾处理工作脏累臭,一度想要放弃,但郑师傅二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岗位上,从不喊苦喊累、只是默默付出,这激励我坚持做好这份工作。”重型特种机械班成员郑贞盛说。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作为操作重型机械的行家里手,郑贞良还完成了各种突击任务。2005年,受台风“龙王”影响,福州市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垃圾综合处理场专用公路塌方严重,水、电、通信中断,全市生活垃圾无法运输到场。郑贞良与同事临危受命,既要确保每天3700多吨生活垃圾和淤泥的安全受纳,又要完成道路清障抢险任务。“实在太困了,我就在临时工棚小睡一会儿,又投入工作。”正是他们连续12个日夜的奋战,保证了福州全市生活垃圾的正常消纳。

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全国劳模、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后,郑贞良的社会活动也多了起来,时常要去领奖、参加学习或做报告。为不耽误工作,他总是与工友换班,但是属于自己的任务,他从不少干。

长年累月坐在狭小的驾驶室里,郑贞良患上了严重的腰肌劳损。同事曾好心劝他:“你干了这么多年,可以向领导提一提,换个轻松的岗位。”可郑贞良不这么认为。他说:“我是一名党员、劳模,不能因为党和政府给了我这么多荣誉,就可以歇一歇了!在我心里,垃圾场就是我的战场,我就是一名‘清污战士’,战士不能离开战场。”

在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再就业”,助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福州市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对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重新进行系统规划,建设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陆续建成焚烧发电厂三期、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餐厨垃圾处理、大件(园林)垃圾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理等垃圾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垃圾填埋量减少到每天三五百吨。2020年年底,随着最后一片垃圾暴露面被焊上防渗膜,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正式闭场,福州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实现“零填埋”,郑贞良也“下岗”了。

不久,郑贞良“再就业”。2021年1月4日一大早,他就到新岗位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生产科报到。“习惯了,生物钟一时调不过来,早上四点多就醒了,比闹钟还准时。”他笑着说。

在新岗位上,郑贞良依旧停不下来。除每天监管垃圾填埋场覆土复绿情况外,还主动承担路基箱维护、飞灰填埋库区机械用油采购等事务,每天在园区要走上1万步。此外,疫情防控期间,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园区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并得到安全处理。郑贞良放弃节假日,与园区职工一道共同担负起园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工作。

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郑贞良载誉回到福州后,仍心系工作。目前,填埋场覆土复绿正有序推进,有的垃圾山要用大片黑色橡胶状防渗膜盖上,减少垃圾裸露造成扬尘和异味,同时要防止雨水下渗增加渗滤液污染。“我的工作是检查防渗膜有没有盖好,还有没有裸露的垃圾,排水有没有问题,发现问题要叫工人及时来处理。填埋场那么大,我得仔细查看才能发现问题。”通过覆土复绿,昔日的垃圾填埋场不仅还原了绿水青山的本来面目,还通过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模式,化身“金山银山”。

从1995年工作至今,郑贞良见证了福州市垃圾处理工作的巨大转变:由单一的卫生填埋模式,到2007年垃圾焚烧和卫生填埋配合的综合处理模式,再到2019年以来垃圾分类处理、循环利用的园区模式,但他“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的承诺没有变。“我要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把荣誉化为工作的动力,助推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继续为福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郑贞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