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环卫网

夏正林:垃圾分类应在促进社会共识上下功夫

最近,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准和强制性引起热议。如今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是对于改善生活环境来说,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工作都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当前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工作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还是认识上的问题:社会对此还没有形成稳固的共识,需要循序渐进,推进社会共识的形成。

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垃圾回收利用的研究。这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但更需要政府的推动和促进。垃圾的回收利用能够产生利润,市场力量就会自发进行,这比政府的推进成本小,效果好。而对于利润小的,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措施促进相关力量投入研究和利用。其实,垃圾分类的标准根本上也是取决于垃圾的有用性,而不是基于其他的标准。只有对垃圾的有用性有足够的认识,人们在扔垃圾时才会自觉地进行分类。

另一方面,要以普通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推进垃圾回收和利用工作。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普通大众不可能一开始就能自觉接受,需要教育引导,也需要强制指导。刚开始,可以通过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比如,除了通过奖励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之外,还可以鼓励市场买卖的方式——废品收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人们也普遍接受,可以善加引导。同时,当大多数人的共识形成后,采取强制手段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在现阶段,形成垃圾分类的共识还需社会各界一起努力,继续通过弹性的说服教育措施来逐步提高公众认识是目前的必经阶段。此外,政府对推进垃圾回收和利用的措施应果断和坚决,避免形式主义。政府采取的措施对大众信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引和示范作用。政府应该做好充分考虑与准备,大到相关政策的制定,小到各项细节操作,如具体从事这项工作相关人员,都要有规范要求,落实落细。

广州作为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早在2011年就制定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其中规定2012年本市应当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又于2018年出台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目前,广州推行垃圾分类步入了以法治为基础,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新阶段。但客观而言,在垃圾分类的推进工作中,依旧存在着“政府热,居民冷”的现象。比如,不少小区中已经有垃圾分类收集箱,但整体来看,老百姓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循序渐进,从提高社会公众的认识开始,加大宣传力度,把宣传工作同样做到规范化、常规化、长效化。同时,不妨考虑将垃圾分类等相关知识纳入为基础教育的公民素质教育。另外,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老百姓也能更便利地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知识。说到底,垃圾分类主要还是依靠各人的自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主动去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从你我做起,垃圾分类才不会成为“难题”。

(作者系广东省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