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环卫网

山东单县:“吃”进易腐垃圾“吐”出有机肥料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110万人,垃圾分类的主战场在农村。近年来,单县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探索推广了易腐垃圾沤肥返田和养殖为主、其他多种模式为辅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目前全县推广率95%以上,覆盖22个乡镇(街道)、480个行政村、30余万户,大幅提升了村容村貌,破解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难题。

处理方式

单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2018年在高老家乡张武楼、龙王庙镇刘土城等10个行政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2019年又选择100个行政村扩大试点,将生活垃圾按“可沤不可沤”两分法进行分类,可沤垃圾沤肥后返田,不可沤垃圾运至县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易腐垃圾沤肥返田模式。在改造后的新农村建设高标准阳光沤肥房,在零散村居建设简易沤肥池,为每户配备一个专用回收桶,将家庭产生的菜叶、菜根、瓜果皮、植物秸秆等易腐垃圾集中回收到专用桶,每天由保洁人员上门回收,运到沤肥池,生成肥料后集中返田利用;其他不可沤肥垃圾,依托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体系运至县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全县480个行政村、30余万户采用易腐垃圾沤肥返田模式,每年收集处理垃圾约6万余吨,减少了垃圾处理费用400多万元。2019年,单县在谢集镇、浮岗镇、李新庄镇等乡镇建设了10个高标准生态智能沤肥站,不仅解决了原来简易沤肥池沼气、渗滤液产生污染问题,还解决了冬季沤肥效果差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对各户垃圾分类情况实施动态管理。

厨余垃圾养殖利用模式。2018年,单县在莱河镇建设了鲁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蚯蚓养殖基地,面积20余亩。在养殖棚或农田养殖蚯蚓,既能消耗大量生活垃圾,又能使土壤增强肥力、疏松透气,还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该养殖基地每月可消耗生活垃圾10余吨,每亩年平均收益达5000元以上。2019年,在总结莱河基地经验基础上,单县又在北部工业园区和2个乡镇建设了4处蚯蚓养殖基地,均取得较好收益和成效。目前,由单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研究的蚯蚓有机肥混料设备、传料装置分别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利用餐厨垃圾饲养蚯蚓项目研究与应用还获得《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混装垃圾机械分拣模式。在蔡堂镇建设机械式垃圾分拣站,可对混装垃圾中的塑料、金属、废纸、渣土等进行自动化分拣,分拣后出售产生经济效益。该站每月可分拣塑料、金属、渣土10余吨,每月可产生经济效益1万余元。

有机垃圾发酵烘干处理模式。单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购置有机垃圾处理机2台,把环卫部门收集来的食材废料、剩菜剩饭、过期食品、瓜皮果核等有机垃圾通过机器进行搅拌发酵,经过烘干后,变成有机肥料,产出率15%,每月可产生肥料800余公斤,均用于城区园林绿化苗木施肥。

城镇餐厨垃圾专业处理模式。单县2019年11月建设完成餐厨垃圾处理厂,采用“预处理+厌氧消化+沼气利用+油脂回收”工艺,年处理能力3万余吨。配备专业收运车30余辆,将城区和乡镇驻地800余家餐饮饭店、30多个单位食堂和60多个居民小区的餐厨垃圾集中回收,进行专业无害化处理,每月回收处理餐厨垃圾200余吨。

建设运营

县财政集中投资。单县先后投资1.5亿元,集中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厂、垃圾分类主题公园、蚯蚓养殖厂等设施,安排专用资金500万元为全县每个行政村配备可沤垃圾回收专用车、回收人员专用服装等,每年安排专用资金800万元用于乡镇开展垃圾分类设施奖补。

乡镇(街道)部分投资。近年来,单县各乡镇先后投入3亿多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设备建设。先后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50余座、阳光沤肥房15座、简易沤肥池600多个,配备到户可沤垃圾回收桶31万个,所有行政村配备垃圾回收专职收运员,较好地保障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正常运行。

吸纳社会化多元投资。累计投资10多亿元,先后建成启用国能生物发电厂、深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粪便无害化处理场、畜禽尸体无害化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场、工业垃圾处理厂,实施了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在乡镇推行粪污一体化处理项目,培育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制造生产企业1家,基本形成了生活垃圾处置回收、循环利用产业链。今年将投资1.2亿元,新建污泥处理厂1处,对污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实行县与乡镇(街道)二级投入,在县财政局设立专用账户,根据中标价,由县与乡镇(街道)按4:6分摊相关费用,县每月足额向乡镇拨付。出台《单县城乡垃圾处理费征收办法》,按照城区居民每人每月4元、农村居民每人每月3元的标准进行收取,并把垃圾处理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建立递增机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健全长效运行机制。县乡两级分别成立工作专班,每月进行研究调度、解决问题。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实施方案及奖补办法,定任务、定标准、定职责,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问。目前全县共配备垃圾分类回收人员2000余人。县政府根据分配人口数,按每1000人每月200元的标准,进行常态化资金补贴。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建立工作专班,每月对乡镇、村居进行督导检查,开展评比排名、落实奖惩,推动垃圾分类常态化运行。

保障措施

坚持高位推动,凝聚工作合力。县委、县政府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全委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将垃圾分类工作与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民生发展等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调度、同推进。把垃圾分类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工作有机结合,农业农村、住建、城管等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坚持宣传发动,提高分类意识。倡导文明新风尚,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进机关、进村居、进校园、进家庭,开展宣传进万家活动,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小课堂、垃圾分类专题黑板报等形式,印发倡议书、分类指南、宣传彩页、指导手册等多种宣传资料10万余份,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培养生活新习惯,组织群众到试点村参观学习,通过现身说法、示范引领,让身边的典型带动群众,实现垃圾分类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打造宣传新载体,在全省建设首个县级垃圾分类主题公园,设置垃圾分类科普步道500米、废旧物品雕塑小品48处、宣传栏12处,利用灯杆设置“垃圾分类知识智能互动”系统,在赵双楼、张武楼、刘土城等试点村建设垃圾分类主题广场,既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场所,又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主要成效

经过近三年来的积极实践,单县确立了符合当地实际、投资较少、简便易行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模式,并在全县进行了推广复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实现了垃圾减量。农村部分垃圾进入沤肥池进行发酵后返田,部分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全县每月垃圾可减量近5000吨,全年可达6万余吨。

节省了处理费用。实行垃圾分类后,部分垃圾就地沤肥处理返田,减少了部分垃圾收集费、运输费、处理费,每月可节省相关费用近50余万元。

获得了一定收益。作为农业大县,单县肥料需求量大,利用易腐垃圾进行沤肥,每户每年可减少一部分开支。利用餐厨垃圾养殖蚯蚓,每亩年可收益5000元以上。

增强了文明素养。通过垃圾分类,增强了居民环保意识,培养了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群众满意度提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群众都能自觉将废弃口罩、手套、有害垃圾等定向投放,城乡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