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环卫网

坚持“四化分治”法,内蒙古五原县每年减少末端垃圾8000余吨!

近年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按照垃圾治理“四化分治”(市场化、资源化、减量化、分类化)要求,整县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逐步构建起“镇有试点村、村有示范组、逐步全覆盖”的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再利用。2019年,被评为全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被自治区确定为“十县百乡千村”工程示范县。

一、处理方式

五原县考虑群众行为习惯,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纸类、塑料、金属等)、有机垃圾(餐厨垃圾、瓜果皮、菜叶、食物残渣等)、有害垃圾(农药包装废弃物、废电池等)和其他垃圾(煤灰、渣土、污染纸张等难以处理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置。

1、市场化推进可回收垃圾处理。

每个乡镇建立1个垃圾分类回收处置站,农户将可回收垃圾自行分拣,交由处置站收购。采用垃圾积分兑换制度,积分可置换农村生活用品。其中废旧电视、冰箱、洗衣机、废旧农机产品等农村大件生活垃圾,可通过预约上门方式由分类处置站工作人员收取。全年收购农村可回收垃圾5800余吨,实现了应收尽收。

2、资源化推进有机垃圾处理。

餐厨垃圾、畜禽粪污等有机垃圾可用作肥料生产原料,用于有机肥生产或农家肥堆沤进行肥料化利用,也可进入沼气工程生产沼气进行能源化利用。全县建成智能配肥站12家,销售配方肥3.2万吨。

3、减量化推进有害垃圾处理。

建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县级回收站1处,镇级农药包装废弃物仓储点11处,村级回收点28处,采取“三级联动、级级上交”方式,对全县农户捡拾的农药包装废弃物以及废旧电池等进行回收,最后通过专业化技术,统一集中进行处理。

4、分类化推进其他垃圾处理。

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镇)处理”模式,在农户一次分类后,保洁员进行二次分拣。将食品包装、烟蒂、餐巾纸、卫生间废纸等采用低温热解焚烧炉分解处理,其他如渣土、煤灰等垃圾转运至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填埋处理。

二、建设运营

1、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镇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建成大型垃圾处理场2处、垃圾转运站9座,配套压缩式垃圾转运车10辆、电动三轮垃圾车700余辆、分类垃圾桶1.7万余组(村民小组每10户—15户农户配备1组分类收集垃圾桶)、垃圾焚烧处置站2处。

2、建立常态化保洁机制。

建立村庄环境管理“437”长效制度,即实行政府主导、乡镇监管、村级负责、村民自治的“四级联动”管理模式,坚持城乡规划、执法、环境整治“三位一体化”管理原则,实行1套机制、1名保洁员、1辆保洁车、1个垃圾收集点、1座公厕、1组垃圾桶、1组晾晒场的“7个1”管理机制。每个村民小组按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集体经济收入补贴、村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年均安排1万元保洁资金(村民自筹30%,县财政奖补70%,具体金额由乡镇按村组大小自行调整),每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40多万元。

3、创新垃圾处理模式。

引进中仁环保公司,以和胜乡为试点,探索市场化运作和垃圾就地处理模式。将辖区内集镇和行政村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处理实行“公司化运作、网格化管理、标准化作业”,为全县推广市场化垃圾分类处理探索有效的经验做法。以行政村或较大自然村为单位,通过垃圾热解磁化炉对垃圾进行低温热解处置,彻底改变过去露天焚烧或简易填埋等方式,减少了转运、填埋等环节,垃圾就地处理消纳,实现了日产日清。

三、保障措施

1、坚持各级联动,统筹推进。

县级层面,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相关处级领导、职能科局和各乡镇、农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下设7个专项推进组(村容村貌、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管护完善),将垃圾治理作为最关键的一环。制定出台《五原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五原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施方案》等多个政策文件,做到分工明确、专人负责。部门层面,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加强统筹指导和协调服务,及时掌握动态、发现问题、反馈解决,形成住建、农科、生态环境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乡镇层面,各乡镇、农场主要负责人为“一线总指挥”,直接负责行动部署和工作落实,指导各村组开展垃圾分类和环境卫生清理整治,组织检查验收、考核评比。村组层面,村“两委”为第一责任主体,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部署动员、组织实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整体推动的工作常态。

2、坚持农民主体,责任到户。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结合村民小组“微治理”,推行诚信村民管理,建立村、组、户、保洁员统筹协调、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机制,村委会对全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负总责,制定配套管理办法和村规民约,合理安排垃圾清运频次。村民小组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负直接责任,保洁筹集经费、定期组织农户开展村庄大环境卫生清理以及监督管理工作。农户是“门前三包”区域的责任主体,负责院落周围卫生保洁,每日及时清扫门前垃圾,清除污物、废弃物、积水,及时投放到指定的分类垃圾箱(池)。保洁员是公共区域的责任主体,负责村庄主次干道、公共场所等清扫保洁,及时将分类垃圾箱(池)的垃圾清运到垃圾中转点或转运车,做到日产日清。

3、加强监督考核,奖惩分明。

实行“一月一评一奖一约谈”制度,成立农村垃圾治理专项督查组,以定期督查、专项督查、一线督查的方式开展综合考评。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对排名前三的乡镇予以奖励,对排名靠后的乡镇进行约谈,2018—2019年县财政共拨付奖补资金1188万元。同时,将每年5月份确定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月,充分发挥巾帼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队的作用,引导全民树立垃圾分类和减量“从我做起,人人有责”的观念。

四、主要成效

1、农村垃圾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改变了过去“垃圾靠风刮”状况,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系统化治理,实现了资源再利用的最大化。

2、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

通过垃圾分类处理,一些卫生顽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县每年减少末端处置填埋垃圾量达8000余吨,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通过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广大村民文明健康意识、自觉爱护环境卫生意识不断提升,农户各自院落、门前卫生、绿化状况改善明显,“农户清洁行动十条”措施得到全面落实,更多群众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农民健康文明生活习惯逐步形成。(全国农村人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