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环卫网

楼紫阳:垃圾分类真的不是“小事”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7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这意味着生活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在很多人看来,垃圾分类是一件小事。垃圾分类为什么受到如此重视?请听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楼紫阳,在闵行区“修齐讲堂”上对垃圾分类这件“小事情”的“大思考”。

垃圾分类这件事情,既老又新。说它老,是因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垃圾的问题。说它新,是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它才日益暴露出来。垃圾本身并不成为问题,但是工业革命、城市化以后,垃圾问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突出。

今天,我就来讲讲垃圾分类的来龙去脉。

垃圾产出持续攀升

在1979年以前,我国的垃圾产出比较少,而且很大部分垃圾都以还田形式被利用了。1979年之后,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人口渐渐集中,城镇垃圾清运量开始攀升。从1979年到1991年,垃圾清运量直线上升。

1991年前后,我国各大城市开始建设现代化垃圾处理设施。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城市垃圾填埋场是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于1990年建设,1991年投入运行。上海的老港填埋场是1989年开始建设的,1991年投入运行。垃圾焚烧厂的建设说起来更早,1988年深圳就进行了试点,但是没有规模化。

2001年以后,城市垃圾清运量又迎来一个快速增长期,这与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2010年之后,垃圾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有一次,我到浙江某地调研,地方上的环卫领导对我说:建一座1500吨的垃圾焚烧厂就能解决我们这个地区的垃圾问题,至少到我退休的时候肯定没问题。然而,这一垃圾焚烧厂运行4年后,该地区的垃圾就爆棚了。

据统计,2000年,我国城镇生活垃圾的清运量为1亿吨左右,2018年达到了2.7亿吨,增长速度惊人。

垃圾填埋是有要求的,一平方公里达到一定的人口数量,就必须建一座配套的垃圾处置场。从全国的垃圾填埋场分布图来看,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是垃圾填埋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污染最严重的地方。随着我国城市化的继续推进,考虑到现有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垃圾处置状况,根据我们推算,至少到2030年,我国的垃圾量一直会持续攀升,垃圾填埋场的数量也将增加,大概还得增加500个。

我去过很多垃圾堆场,走进去的时候,感觉真是非常震撼。你想象不到,我们的生活垃圾竟然有这么多!而且,垃圾堆体里动不动就会冒烟,因为垃圾发生降解时,温度会达到五六十摄氏度,还会释放甲烷气体,有点火星就可能爆炸。垃圾还会产生让人无法忍受的恶臭。据有关数据统计以及我们的核算,全国现有的1955个现代填埋场,恶臭影响人口达到了1000万。

所以,垃圾减量势在必行。从政府层面来说,垃圾减量的压力更大,因为已经没有更多的地方用来处理垃圾了。

上海垃圾处理的发展历程

1931年,上海的公共租界就造了两座垃圾焚烧厂,但因随后的战争和成本原因,一直没有很好地运行。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上海垃圾处理的去向是比较环保的。根据1956年《科学通报》上的数据,上海那时一年产生130多万吨垃圾,其中24%回到田里用作肥料。堆肥是垃圾处理的一个很好去处,但前提是要有一个分类的过程。

1990年以后,上海建成了现代化填埋场——老港填埋场,垃圾主要以填埋为主。2010年前后,上海又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垃圾焚烧基地——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焚烧垃圾的比例逐年上升。2015年,提出全量焚烧的概念,把所有该烧或者能烧的垃圾都烧完,剩下的东西送到填埋场去填埋。

然而,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生活垃圾,一烧了之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从分布图上看,垃圾处理设施沿着上海的边界分布。因为垃圾处理设施有两个要素:第一是收运成本要低,要求20公里必须有一个中转站。第二要进行环境评估,受众要素要少。我计算了一下,上海的垃圾收运过程,从居民家到中转站再到老港,需要30~35个小时的时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什么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就是按照垃圾的不同属性,并根据不同处理或处置方式的要求,分成属性不同的若干种类。也就是在源头上将垃圾分类储存,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或处置,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变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实施垃圾分类一定是出于“形势所逼”,没有人会主动做这个事情,全世界所有的城市都是这样。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人也和中国人一样,省吃俭用,破的东西修一下再用。但是,1990年至2000年,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垃圾越来越多,垃圾处置成了一个问题。于是,日本提出了“抑制废弃物的排出、再生利用、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目标。垃圾分类一开始分为旧书报类、塑料类、废电池类等,提倡对包装废弃物、容器、大家电等东西尽量循环利用。2000年之后,垃圾分类进一步细化。比如,日本东京23区的垃圾分类,分成四十几类。废弃的瓶子还分成好几类,瓶子分类的时候,甚至要把瓶盖也拧下来分类。

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建立循环型社会的过程中,费了很大的力气搞宣传、搞蹲点、搞典型。1992年9月,日本召开了“第一次垃圾减量化推进全国大会”,并进行了垃圾减量的知识和意见交换等活动。从1993年开始,将5月30日起的一周定为“垃圾减量化推进周”,通过电视、广播和各种活动进行宣传。各地方自治团体利用插图等形式,制作了有关垃圾分类和倾倒方法的通俗易懂的传单、手册等,分发给居民,增加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还制作了专门提供给外国居住者的小册子。另外,地方自治团体的成员通过召开居民说明会,对垃圾分类的理由和回收利用的方法等,结合容器、包装、塑料等实物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后,日本垃圾量的增长势头得到了遏制,进入填埋场和焚烧厂的垃圾量降低了。

美国纽约这个巨无霸城市,其垃圾生产的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纽约的垃圾分类特征是强制要求、严厉惩罚。

新加坡是个花园城市,除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外,垃圾分类的一大经验是开拓可回收物市场,为前端回收提供保障。此外,在新加坡圣马高岛——两个小岛之间搭建的人工岛上,建有一个离岸垃圾填埋场,这样可以把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认为,垃圾分类的实施方法必须是中西结合、因地制宜,这一点非常重要。

事关国家发展大计

垃圾分类的意义有哪些?

首先,是文明进步。

你知道高跟鞋是怎么来的吗?高跟鞋就是为了躲避垃圾而被发明出来的。据传说,古希腊城邦建立以后,人们随手把垃圾倒在路上,这样很长一段时间后,路面就抬高了许多,为了不让垃圾碰到裤子,有人就设计出了高跟鞋。在很久以前,由于乱扔垃圾,造成传染病流行,后来人们慢慢懂得处理垃圾,城市的环境和面貌才得到了改善。

第二,节约资源。

据统计显示,美国人每人每年的垃圾产生量是720公斤,欧盟每人每年的垃圾产生量为600多公斤,中国人则是300公斤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垃圾量必然会与日俱增,而地球的资源却是有限的。

第三,回收利用。

从全世界来看,垃圾处理目前的发展趋势已经从无害化处理,走向了安全回收再利用的目标。

总而言之,垃圾分类问题既是为了节约资源和回收利用,更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一块试金石。国外的经验表明,垃圾分类是一件慢工出细活的事情,也是一件需要不断宣传、不断完善制度建设的事情,我们需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实现垃圾处置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题中应有之义,而更重要的是,它事关我们14亿人的生活环境改善及文明素质的养成,事关我们国家的发展大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垃圾分类,你我共行。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楼紫阳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